伯父胡邦彦先生《题伏生授经图》诗意解

分类:诗词书法 | 标签: 伏生授经图  
2006-08-12 16:27 阅读(?)评论(0)

10d93b2a788.jpg

    记得是2002年的一天我去拜访伯父,他对我详细讲解了《题伏生授经图》这首诗的意境。这首七言绝句如下:

题伏生授经图

竹帛居然拄腹储,忍看典册尽焚如。

秦灰冷后先生老,却赖羲娥说尚书。 

    伯父是为画作“伏生授经图”题诗。要读懂这首诗先要知道“伏生”其人。请先看本文后面对伏生的介绍。

    诗的第一句“竹帛居然拄腹储”,是赞扬伏生满腹经纶,仿佛是撑着肚子要把所有的书储藏起来。第二句“忍看典册尽焚如”,是写伏生强忍悲愤的心情,眼睁睁目睹了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暴行。第三、四两句是作者按画意发出的感叹:虽然秦始皇焚书之后伏生先生已经老了,却还执着地依赖自己的女儿羲娥口传《尚书》,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。

    伯父的这首诗巧妙地借用了晚唐诗人章褐的《焚书坑》一诗的句型,从而使诗的意境更加令人回味:

焚书坑

竹帛烟消帝业虚,关河空锁祖龙居。

坑灰未冷山东乱,刘项原来不读书。

    晚唐诗人章褐的《焚书坑》揭示了秦始皇焚书坑儒并没有阻止其灭亡的命运,因为推翻秦王朝的是属于“半文盲”的项羽和刘邦。

    伏生(生卒年不详),名胜。秦汉时期济南人。伏生是孔门弟子轌子贱后裔。秦统一后,朝廷设博士七十员以备顾问,伏生即为其一。后始皇焚书坑儒,使古代文化典籍遭到严重破坏,伏生逃回故乡,冒死将《尚书》藏于壁中。
  秦亡汉兴,儒家学派逐渐复兴,惠帝四年(前191年),除挟书律。文帝又求能治《尚书》者,当时无人能传。后闻济南伏生善治《尚书》,便派太常掌故晁错到伏生家学《尚书》。伏生向晁错口授《尚书》时,因年迈齿落,言语不清,晁错听不懂,便由伏生女羲娥一旁代为解说。如此,伏生讲授,其女转述,晁错笔录,终将《尚书》整理记录下来,这就是传世的今文《尚书》,即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写定的《书经》。伏生口传28篇,合后得《泰誓》篇,今文《尚书》共29篇。
  自此迄后世,《尚书》之为学,伏生实为传授的渊源。以后伏生弟子又据他对《尚书》的解释,编成《尚书大传》一书,属外传之体。后人评伏生传书之功曰:汉无伏生,则《尚书》不传;传而无伏生,亦不明其义。西汉思想文化界,是今文经学的天下,在文、景、武、昭、宣诸帝统治时期,立于学官的五经十四博士皆为今文经学派,其中《尚书》一经所立欧阳生、大夏侯(胜)、小夏侯(建)三博士,悉出于伏生门下。由于伏生对传授《尚书》的特殊功绩,后世今文经学家将其与在汉武帝时期提倡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的董仲舒相提并论,合称董伏。济南伏氏,自伏生至献帝皇后伏寿,在秦汉时期,历四百余年,世传经学,号为伏不斗。伏生与他的今文《尚书》对中国儒家经学文化影响至为深远。

  最后修改于 2015-02-19 16:29    阅读(?)评论(0)
 
表  情:
加载中...
 

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